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

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

未來車總司令 迎戰關鍵三年

 作者:黃亦筠 2021/10/06  天下雜誌 733 期

鴻海號召MIH成軍將滿一年,從郭台銘手上接下董事長大位的劉揚偉,如何整合上千家企業,以未來車總司令之姿,帶領鴻海5兆帝國轉型?而這個全球僅見的「資通訊+車廠」聯盟,又將如何帶領台灣產業轉骨?劉揚偉第一手揭露鴻海招兵買馬、華麗轉身的佈局,邁向最強未來車平台。

九月中,一張標著「Foxtron」黑色電動車的偷拍照片,突然出現在PTT論壇上,讓原本排在一個月後「鴻海科技日」亮相的祕密武器,提早曝光。Foxtron是鴻華先進的英文名,是鴻海與裕隆的合資公司。

「Foxtron的牌子都拍出來了,我們想否認也否認不了,」坐在土城總部接受《天下》專訪,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語氣雖然懊惱,「但車長得還不錯吧!」話鋒一轉,他嘴角藏不住笑意反問。

一改之前代工廠隱姓埋名的遊戲規則,在矽谷創業,二○一九年接任鴻海董事長的劉揚偉,二○年起,仿效蘋果等科技大廠舉辦科技日。以鴻海之名,一方面展現技術軍火,一方面設定時間死線,加速鴻海內部與關係企業的轉型速度。

今年,他將在鴻海科技日展示兩台轎車、一台電動巴士。「去年科技日,我承諾組聯盟造車,今年就要讓外界看到成果。」他設定節奏,未來每年科技日,都將是前一年承諾的驗收日。

破除「守成」董事長印象

變身總司令,從代工霸主變未來車共主

電動車是劉揚偉一生懸命的戰場。從創辦人郭台銘手上接下董事長的棒子,外界認為小郭台銘五歲、現年六十五歲卻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的劉揚偉,只會扮演一名強人羽翼下,「守成」的董事長。

當他喊出「三+三計劃」,以電動車打頭陣,五年內毛利率要由五%提升到一○%時,眾人冷眼旁觀,不相信沒有造車經驗的鴻海是「玩真的」。

但從與裕隆合資成立鴻華先進開始,一年來,說話不疾不徐的劉揚偉,以驚人速度全線展開。「這一年我們好忙,今年才到九月,已經簽了九個合作案,」劉揚偉算了算。

他不停在台灣電動車市場創造聲量,讓鴻海原本跌破七十元的股價,一年間漲破一百,漲幅高達四成。

「他(劉揚偉)一下全部展開,壓力沉重,但我對他有期待,他有這個心,」為台灣汽車業貢獻了超過五十年的總統府資政林信義觀察。

過去一年,劉揚偉常提著咖啡和蛋糕,跑到敦化南路的裕隆企業大樓找林信義,兩人談的都是台灣電動車發展怎麼走。台灣本土市場小,引擎技術薄弱,整車發展受到限制走不出去,一直是林信義的遺憾。如今,他在劉揚偉身上看到機會。

不同於其他電子五哥,和碩搶攻特斯拉中控電腦、廣達強攻自駕車伺服器、緯創緊抓中國電動車蔚來的電控系統商機,鴻海的企圖最大。(見表1)

身為全球最大的資訊電子產品組裝廠,處於電動車產業早期,全球標準未定的戰國時代,鴻海不只想做模具、零組件的組裝生意,而是想扮演未來車總司令。他要做平台的生意,結合供應鏈打造共用底盤,幫不同電動車廠造車;多品牌共用底盤,量就會大,透過大量生產,就能壓低成本,加速電動車的發展。

一旦有量,就能搶奪國際規格的話語權。「我們要做開放平台,我們找出海口,帶著供應商,一起走出去,」劉揚偉一言以蔽之。

林信義對劉揚偉有期待,因為過去一年多,鴻海的電動車拼圖愈來愈完整。

事實上,鴻海過去不是沒有跨足過電動車。在郭台銘時代,鴻海就曾延攬一群福特幫主管進集團,二○○五年併購線束大廠安泰電業,還打入BMW。但當時仍停留在「零件製造」的佈局與思維。

特斯拉帶起的電動車模式,證明單純的零件沒有價值,零件得變成有價值的模組、甚至次系統。劉揚偉知道要創造電動車時代的鴻海模式,自己得先要懂「造車」。

關鍵拼圖1:結盟車廠

與裕隆合資,跨界人才合攻電動車

二○二○年,剛當上董事長不久,劉揚偉等到了機會。

剛過農曆年,劉揚偉從報紙上看到裕隆旗下財務沉重的華創,準備進行廠辦合一,要將新店總部的研發工程師整合到三義廠區。

他心想,要到三義去,這一搞,人都走光了。這群台灣汽車界最有經驗的研發人才,很有可能最後都跑到中國大陸去。

他抓緊時間向當時的裕隆副董事長暨華創董事長陳國榮簡報,不到一個月就拍板,鴻海出資七十九億,佔五一%股份,和裕隆合資鴻華先進。

「這一步是劉揚偉電動車夢的一塊重要拼圖,是看中裕隆背後研發設計公司華創,鴻海這一手是買人,」一名車業大老指出,這變成鴻海重要資產,手握一間有造車經驗的車廠。

劉揚偉說服裕隆,台灣市場小,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模式不易存活,應該要出貨給車廠和做政府生意。「鴻華能提供整車設計、關鍵零件,也能提供IDM(整合元件設計製造)的貼牌服務,」劉揚偉解釋,這正是鴻海將擅長的品牌代工模式,複製到鴻華。

鴻華是國際間極少見科技廠結合傳統車廠,合攻電動車的案例。

待過華創前身裕隆工程中心、參與過裕隆飛羚汽車設計製造,人稱「左爺」的鴻華副董事長左自生坦言,鴻海有資源、裕隆有技術,是一個好的組合,「鴻華掌握車的規格,鴻海懂垂直分工,找供應商,按規格把零件整合起來。」

左自生透露,劉揚偉每週和鴻華主管開會兩到三次,從電動車的規格、造型都親自監督。還將蘋果設計中誠懇、簡潔的態度與元素,傳達給鴻華工程師。

車廠出身的左自生最有感,「他(劉揚偉)用手機開發過程,在兼顧汽車安全流程的前題下,將我們汽車開發過程重新洗練,做精簡和壓縮。」

「兩個文化不同,一個是ICT(資通訊),一個是車廠,工程師剛開始不習慣難免有磨合,」左自生笑說。

但劉揚偉使用網路產業常用的scrum(敏捷式)開發法,每一個週期都要有成果,每週和工程師互動進度,滾動式修正。

「因為不是最後才和客戶互動,最後出給客戶的產品會很貼近客戶需求,這樣速度會快,」左自生解釋電子業的效率文化如何進入車業。

去年初,鴻華投入底盤平台開發,今年科技日就推出原型車,預計二三年上市,時程比一般車輛從開發到上市,快了至少兩年。

劉揚偉也將在科技日宣布,要建立一座鴻海軟體發展中心,把車用軟體工程師約五百人集中在一起。「未來差異化車子,靠的是軟體,就像手機,你一直做空中更新(OTA,Over -the-Air)升級功能,就是靠軟體讓硬體一直有新的感受,」劉揚偉解釋,共用底盤上,需要有很多軟體控制穩定性。

有了平台的研發與設計能力,劉揚偉的下一塊拼圖是建立供應鏈,於是鴻海籌組MIH聯盟,請來前飛雅特中國董事長、蔚來汽車聯合創辦人鄭顯聰操盤,至今有一千九百家業者加入。

關鍵拼圖2:組開放聯盟

用打群架的方式,才能吃全球市場

MIH的功能是將各有專長的汽車零件、科技、材料等供應鏈業者,功能分組,組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電動車新創聯盟,依客戶需要提供解決方案,著眼的是全球電動車市場。

問劉揚偉,過去鴻海最強的競爭力之一,就是一條龍掌握零組件,為什麼鴻海做電動車需要別人?

「手機五、六百顆零件,我們自製率也頂多六成;一部電動車有五、六千個零件,鴻海不可能全做,」他務實地說。

「我們是打群架,來提供解決方案,車廠也想找解決方案提供者,不只是找一個零件提供者,」鄭顯聰說。

為了去鴻海化,今年七月MIH正式成立後,就獨立成為非營利的中立聯盟。

MIH辦公室遠離鴻海色彩重的土城,設在南港展覽館一館的六樓,整層有沙發區、大露台,辦公室飄著濃濃矽谷風。目前有十六個工作小組在運作,包括自駕車、智慧座艙、雲端服務、資安與OTA,還有晶片解決方案等軟硬體重要技術小組。

但MIH能不能成為零組件廠商的共主,還在演化中。過去,中小企業圈時有傳出供應商最後被鴻海併購的例子,「是不是最後就被鴻海吃掉?」一名不願具名的MIH會員私下透露自己仍在觀望。

汽車機構件大廠信昌集團研發長奚仲強則認為,台灣不是每一家都有資源可以打入大車廠,透過MIH可以做這樣的介面,接觸到新能源車廠、傳統車廠:「劉董事長這個局看得很清楚,鴻海不可能都要吃,電動車這塊太大,不如找大家一起合作。」

更真實的情況是,MIH能不能成功,關鍵還是鴻海到底能否為廠商帶來生意。劉揚偉在MIH正式成立時就對外宣布,鴻海要做車輛平台,未來首選一定是MIH廠商。「這就定調了,你不是成員,你就做不了這個生意,」鄭顯聰坦言,這是最大武器。

關鍵拼圖3:開拓出海口

讓愈多人使用,搶佔規格話語權

雖然心中有個結合台灣企業、制定國際標準的大夢,但劉揚偉作夢的方法極為務實,就是開拓出海口,只要更多人使用鴻海平台生產出來的電動車,自然就會變成規格。

「出海口非常重要,愈多人用自然成為標準,」他舉Android為例,當初Google手機系統Android問世但沒有出海口,最後求到一間宏達電,所以他非常感激宏達電。

光今年除了裕隆,劉揚偉就和中國車廠吉利合資提供電動車解決方案,接著又和北美新能源車品牌Fisker及全球第四大車廠Stellantis簽定合作協議。其中,Fisker第二輛車「PEAR」就將用鴻華先進的底盤平台,上頭整合MIH成員的軟硬體解決方案,預備在二三年交車。

另外,鴻海十月剛公布,以二.三億美元購買美國俄亥俄州商用電動卡車商Lordstown Motors的廠房設備,一舉擁有美國在地電動車產線,未來除了參與Lordstown Motors皮卡生產,連Fisker的生產也會在同一座廠內。

車廠為什麼要用鴻海的平台解決方案?「這些車廠buy into it(買單),這是他們的痛點,」劉揚偉解釋。

他算過,開發一部電動車大概要花三到四年,從研發到量產再便宜也要花上一百億台幣。當中,四十億左右是模具成本。當愈多家車廠、愈多款車使用共同平台,就能降低模具攤提費用,也能加快新款上市的速度。

關鍵拼圖4:關鍵零組件

佈局馬達、電池、化合物半導體,應戰未來

劉揚偉一手佈局出海口,另一手往上游關鍵零件──馬達、電池、半導體佈局。

今年七月,鴻海與電動車馬達大廠日本電產(Nidec)在台合組公司。他派出鴻海老將簡宜彬入主電池材料廠榮炭,以及入股碩禾,共同攜手中鋼子公司中碳,宣布要做動力電池負極材料,切入電動車最重要、佔成本一半的兩大關鍵零件——馬達系統與電池。

之後又迅速出手買下旺宏六吋晶圓廠,預備發展化合物半導體,以供未來需求量大的車用晶片。

據透露,鴻海與電池大廠寧德時代也正在洽談合作,甚至不排除投資稀有金屬的礦山。

關鍵拼圖5:落地生產

不再自己埋頭幹,找海外盟友接地氣

鴻海電動車大業的最後一塊拼圖,就是落地生產。

不同於之前,鴻海在中國深圳、鄭州的組裝廠都是獨資,未來的鴻海電動車廠會採取BOL(Build Operate and Localize,構建運營在地化)模式,也就是和伙伴合資,在當地設廠營運,之後在當地上市。

「過去鴻海到一個新地區就是獨資設公司、工廠,自己幹,現在行不通,」劉揚偉解釋。

美國前總統川普掀起中美貿易戰,更教會各國政府「在地製造」的重要。如今,全球不缺資金,所以鴻海海外設廠的思維必須改變。

九月,鴻海和泰國石油簽約合作,將合資在「東方底特律」泰國設立電動車製造廠。合資廠就是走BOL模式,鴻海只佔股四成,對方六成,就是為了讓對方有上市誘因。

劉揚偉全數開展的五塊拼圖,目前尚未出貨,還未落實,外界仍等著看執行結果與市場反應。

「歐美已經有博世(Bosch)、Continental這樣有經驗與實績的汽車Tier 1廠,鴻海得證明自己可以,」一名科技業大老坦言。

熟悉劉揚偉的鴻海幹部及業者,形容他的個性「外圓內剛」,因此曾三進二出鴻海。

也因此從個性強勢的郭台銘手上接下董事長大位時,劉揚偉十分堅持電動車就是由自己主導,自己負全責。

「如果只有他一人動,鴻海下面的人不動,事情也會做不成,」一位熟悉劉揚偉困境的車界大老指出。鴻海的電動車,最快得到二三年才能出貨,目前仍靠傳統業務賺錢。

年輕時,劉揚偉曾在美國創業,經營自己的科技公司。問劉揚偉現在做電動車像創業嗎?「真的就是創業,從沒有到有,我很習慣了,也很enjoy(享受)這個過程,」他說。

但慢條斯理的他,這時放大音量,彷彿憋了很久。「我們年輕時看到的世界是愈來愈好,但下一代看到的世界呢?他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感受?外面說年輕人草莓族,我說不是,是時代和環境不同,」他說。

「現在年輕人搞PC,要搞三十年,上頭的人才老去。(如今)他不會要等三十年,他要走新的路,搞EV(電動車)。」劉揚偉彷彿是在說給自己、說給轉型的鴻海,更像是說給正要轉骨的台灣產業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