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十一月十九日,寒流中,連鎖咖啡店Cama位於陽明山的首家旗艦店開幕,不到十度低溫,又連下一個禮拜的雨,Cama董事長何炳霖心想:「死了,肯定沒客人!」
結果,開幕到現在近半年,幾乎天天客滿,他摸不著頭緒:「每天哪來這麼多人?」
Cama首家旗艦店「豆留森林」位於仰德大道麥當勞旁,與中環集團的比夢園區,及錸德集團旗下草山小鎮,相距不到三百公尺,可說是這個新興文創園區的生力軍。
不一樣的是,中環與錸德租的是美軍宿舍群舊址,為早期美國社區風格,而豆留森林租下的歷史建物,前身是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分所長宿舍,為典型的日式建築風格,占地六百坪,是Cama一般店面的六十倍大。
Cama市場形象是店面小,僅八坪到十坪大,消費者可以方便、快速外帶咖啡,很受上班族歡迎。為什麼,他想經營大六十倍的店?
何炳霖說,咖啡已成為台灣人生活一部分,台灣的咖啡文化,正迎向「第四波咖啡浪潮」,也就是讓愛喝咖啡的人,透過參與、體驗一杯咖啡的製程,包括烘豆、沖泡等,變成懂咖啡的業餘專家。
一標下就後悔,停車、維修都成問題
Cama首家旗艦店「豆留森林」位於仰德大道麥當勞旁,與中環集團的比夢園區,及錸德集團旗下草山小鎮,相距不到三百公尺,可說是這個新興文創園區的生力軍。
不一樣的是,中環與錸德租的是美軍宿舍群舊址,為早期美國社區風格,而豆留森林租下的歷史建物,前身是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分所長宿舍,為典型的日式建築風格,占地六百坪,是Cama一般店面的六十倍大。
Cama市場形象是店面小,僅八坪到十坪大,消費者可以方便、快速外帶咖啡,很受上班族歡迎。為什麼,他想經營大六十倍的店?
何炳霖說,咖啡已成為台灣人生活一部分,台灣的咖啡文化,正迎向「第四波咖啡浪潮」,也就是讓愛喝咖啡的人,透過參與、體驗一杯咖啡的製程,包括烘豆、沖泡等,變成懂咖啡的業餘專家。
一標下就後悔,停車、維修都成問題
但要和消費者互動,必須有夠大的店面,他希望找一個遠離塵囂、空間夠大的場地,做為旗艦店,讓品牌形象升級。
他尋覓了很多地方,都不滿意,直到看見被綠蔭環繞的農試所宿舍舊址,當下興奮決定:「就是這裡了,無論如何都要標下來!」
他尋覓了很多地方,都不滿意,直到看見被綠蔭環繞的農試所宿舍舊址,當下興奮決定:「就是這裡了,無論如何都要標下來!」
但標下後,興奮之情卻急速冷卻。首先,建築物修復費用快三千萬元,「算一算,每月要攤提幾百萬,我很懷疑,真的有辦法做到這麼高的營業額嗎?」
再來是附近沒有停車位的問題,也擔心平日會門可羅雀,「一想到這些,當初的熱情就冷了一半,不騙你,我甚至動過棄標的念頭。」
後來他想,既然頭都洗一半了,就力求做到完美,生意以後再說。
退休族、親子客,意外成消費主力
再來是附近沒有停車位的問題,也擔心平日會門可羅雀,「一想到這些,當初的熱情就冷了一半,不騙你,我甚至動過棄標的念頭。」
後來他想,既然頭都洗一半了,就力求做到完美,生意以後再說。
退休族、親子客,意外成消費主力
籌備半年,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迎接開幕。當天,客人川流不息,五十個座位立即坐滿,外面還有冒雨排隊的民眾,他心中大石終於落下。
生意上軌道後,他仔細觀察,發現讓豆留森林生意不墜的主力客群,原來是退休軍公教。「他們結伴爬山,累了就來這喝個咖啡休息,談天說地,這裡愜意的氣氛太適合退休族了。」他坦言,這些客群是他先前沒想到的,平日生意靠他們,到了假日,又多了親子客,生意更好。
相比之下,Cama在市區內的客人,多為匆忙的上班族;而在豆留森林,因為有寬敞舒適空間,不僅吸引退休軍公教,也吸引許多懂得品嘗咖啡的人,前來朝聖。
豆留森林開幕近半年,他的心得是,大店的營業額雖高,但人力成本也高,淨利率和平均十坪大的小店差距不大,這生意能做,但須控制人力成本。
另外,大店在店內用餐的客人多,較容易出現客訴,要經常檢討改進,做教育訓練。他還提醒:「要勇於面對網路負評。」
生意上軌道後,他仔細觀察,發現讓豆留森林生意不墜的主力客群,原來是退休軍公教。「他們結伴爬山,累了就來這喝個咖啡休息,談天說地,這裡愜意的氣氛太適合退休族了。」他坦言,這些客群是他先前沒想到的,平日生意靠他們,到了假日,又多了親子客,生意更好。
相比之下,Cama在市區內的客人,多為匆忙的上班族;而在豆留森林,因為有寬敞舒適空間,不僅吸引退休軍公教,也吸引許多懂得品嘗咖啡的人,前來朝聖。
豆留森林開幕近半年,他的心得是,大店的營業額雖高,但人力成本也高,淨利率和平均十坪大的小店差距不大,這生意能做,但須控制人力成本。
另外,大店在店內用餐的客人多,較容易出現客訴,要經常檢討改進,做教育訓練。他還提醒:「要勇於面對網路負評。」
接下來,他想要從陽明山的經驗出發,希望能在有歷史文化背景的建築,開出豆留系列,為Cama品牌注入文化感。
「我一直在想一件事,為什麼台灣的名勝古蹟,都只想到找星巴克進駐,不想到台灣品牌?美好的文化,應該是由台灣的品牌承接才對,這是我的一個出發點。」他說。
「我一直在想一件事,為什麼台灣的名勝古蹟,都只想到找星巴克進駐,不想到台灣品牌?美好的文化,應該是由台灣的品牌承接才對,這是我的一個出發點。」他說。
【2020-03-26/商業周刊/1689期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