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6月2日 星期日

是門,還是檻?

總編輯的話》

文。郭奕伶

有一場對話,讓我看見自己。

業務或產品導向的老闆,要願意投資數位基礎建設,不是很難嗎?

研發人員要放下身段,跑市場、背業績,不是很難嗎?

原來只會賣五項低價品的業務,要轉型可賣五十項高價品,不是很難嗎?

在一場圓桌論壇主持中,我將平常看到的企業困局化為一個個問題拋出來。



連串發問後,我得到當頭棒喝:「為什麼每一件事妳都覺得很難?!」當天與談企業家星創視界董事長王智民,以此回敬我。

滿震撼的,在台上,像被對手打中後腦勺般;但這段對話,讓我有很深的看見。

「這不是很難嗎?」這個問法,是記者的訓練,我們得把所有的「理所當然」看成「不以為然」,如此,才能挖掘出每一項成績單背後的不平凡。但長期的問話邏輯,是否變成我的思考慣性:習慣看到問題,而不是機會?

相反的,「這有什麼難!」則是企業家的思考習慣;他們把所有的「不以為然」都視為「理所當然」,再難、再不可能,他們都要把它輾過去。

譬如我問王智民,當業務抱怨產品太多、價格太高,他不會賣時,怎麼辦?

「開掉(業務)!(不然)一萬賣掉,九○%(分潤)給他就得了。當我們戰略轉型時,最不該吝嗇的就是錢。二十一世紀,什麼最貴?是時間!」這是狼性企業家的解法,為達目的,什麼都能換,不是換人,就是換制度。

難?不難?

同樣一個問題,我把它變成「檻」,王智民把它變成「門」;過不去的,是檻;過得去,就是門;找藉口,是檻;找方法,就成門。
本期,副總主筆賴寧寧耗時一個多月,採訪百人、爬梳逾五千筆資料,完成了橫跨四十年的「創業楷模大調查」。長達三十頁的專題中,翻著其中八頁表格,一個個人名,有人消失了,有人成了世界冠軍,不勝唏噓。

這是一場馬拉松,誰讓問題成為困住自己、絆倒自己的檻?誰又能夠把問題化為一扇扇通往機會之門。門,或檻,自己決定。
【2019-03-21/商業周刊/1636期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